•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師說原文

        時間:2023-12-04 17:20:13 嘉璇 國學智慧 我要投稿

        師說原文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原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不通曉文句的去向老師請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4、其為惑也:它們作為疑惑。其,它們,指不跟從老師學習而遺留下的問題。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即“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詞作動詞。

          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分逗。

          25、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進士。

          49、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yí):贈送,贈予。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③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數人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的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賞析

          文中雖也正面論及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為師等問題,但重點是批判當時流行于士大夫階層中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就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主要精神看,這是一篇針對性很強的批駁性論文。

          文章開頭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師道: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標準(以誰為師)。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作為立論的出發點與依據。從“解惑”(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出發,推論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無惑,惑則必從師的道理;從“傳道”出發,推論從師即是學道,因此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一段,層層頂接,邏輯嚴密,概括精煉,一氣呵成,在全文中是一個綱領。這一段的“立”,是為了下文的“破”。一開頭鄭重揭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勢如風雨驟至,先聲奪人。接著,就分三層從不同的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先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指出圣與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從師而學;再以士大夫對待自己的孩子跟對待自己在從師而學問題上的相反態度作對比,指出這是“小學而大遺”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恥于相師作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們所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作者分別用“愚”、“惑”、“可怪”來揭示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風氣的不正常。由于對比的鮮明突出,作者的這種貶抑之辭便顯得恰如其分,具有說服力。

          在批判的基礎上,文章又轉而從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孔子的言論和實踐,說明師弟關系是相對的,凡是在道與業方面勝過自己或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為師。這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的進一步論證,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于師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現象進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繼承久已不傳的“師道”,樂于從師而學。因此這個結尾不妨說是借表彰“行古道”來進一步批判拋棄師道的今之眾人。“古道”與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正遙相呼應。

          在作者的論說文中,《師說》是屬于文從字順、平易暢達一類的,與《原道》一類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顯然有別。但在平易暢達中仍貫注著一種氣勢。這種氣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和嚴密的邏輯所形成的奪人氣勢。作者對自己的理論主張高度自信,對事理又有透徹的分析,因而在論述中不但步驟嚴密,一氣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關鍵處用極概括而準確的語言將思想的精粹鮮明地表達出來,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給讀者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頂接,論述從師學道的基礎上,結尾處就勢作一總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圣人無常師”一段,于舉孔子言行為例之后,隨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從“無常師”的現象一下子引出這樣透辟深刻的見解,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其次是硬轉直接,不作任何過渡,形成一種陡直峭絕的文勢。開篇直書“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已見出奇;中間批判不良風氣三小段,各以“嗟乎”、“愛其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發端,段與段問,沒有任何承轉過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這種轉接發端,最為韓愈所長,讀來自覺具有一種雄直峭兀之勢。

          此外,散體中參入對偶與排比句式,使奇偶駢散結合,也有助于加強文章的氣勢。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后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師說》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教學反思

          在教學《師說》一文時,我的導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為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我國于1985年正式確立教師節,以此引導社會各界人士表達對教師的感謝與尊重,相信同學們從小學到高中一定積累了不少贊美老師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就來夸一夸我們的老師吧!

          表達對老師的贊美之情,教師進行概括和評價。繼而介紹《師說》的創作背景,由唐朝的教師地位,恥學于師的求學態度,從而引出課文。

          學生在導入部分建立起了學習自信,對于唐朝“師道不復”的社會背景引起了濃厚的探究欲望。接著“這個時候有個文壇風云人物挺身而出發出了恢復師道的怒吼!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他呢?”學生介紹完后我通過課件進行了補充。在朗誦環節我先讓學生自讀,然后出示課件進行正音及長句斷句指導,接著讓學生齊讀,最后再進行教師范讀讓學生聽讀后自行斷句。課堂開始到這一環節都十分的輕松順利。

          關鍵在于翻譯環節耗時太多。因為安排了提前預習,所以我放手讓學生四人一組去翻譯全文,翻譯中不理解的詞和句組內探討解決,解決不了的圈點標注,留到全班答疑,其他學生也無法正確解答的我再來進行解答。在學生翻譯到重點時我對重點虛實詞及特殊句式進行強調,提醒學生批注。翻譯環節進行完之后就下課了,其他的教學環節沒能完成。.我思考了一下,認為翻譯環節可以進行以下調整:

          首先課文的翻譯難點在一二段,最困難的是第二段的翻譯,我利用課件給出第二段翻譯中的重難點字詞,再讓學生去翻譯可能會好一點。解釋第三第四段可以放手讓學生去翻譯。另外就是學生基礎太差我應該讓學生分段翻譯,這樣時間也好嚴格把控。更加高效的完成翻譯,用節余的時間完成接下來的教學環節。

          《師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他關于教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他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他、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他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他在文中闡述了教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教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他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教師點撥指正。

          《師說》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于考綱

          據《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于學情

          高一(9)、(10)兩班均為實驗班,語文基礎較扎實。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注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

          ③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教法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注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教師配樂示范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范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著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說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對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系

          四段:寫作緣由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師說原文】相關文章:

        《師說》原文及對照翻譯10-25

        師說原文及翻譯注釋05-15

        《師說》教學設計(精選8篇)09-22

        口技原文03-19

        愛蓮說原文03-08

        《過秦論》原文及譯文11-20

        《公輸》原文及譯文01-03

        白楊課文原文03-29

        國學《大學》原文09-07

        在线咨询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中文字幕连续高潮 | 亚洲精品高潮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ⅴa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无色码在线播放 |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 一级特黄爽大片刺激在线 |

            師說原文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原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不通曉文句的去向老師請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4、其為惑也:它們作為疑惑。其,它們,指不跟從老師學習而遺留下的問題。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即“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詞作動詞。

              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分逗。

              25、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進士。

              49、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yí):贈送,贈予。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③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數人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的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賞析

              文中雖也正面論及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為師等問題,但重點是批判當時流行于士大夫階層中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就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主要精神看,這是一篇針對性很強的批駁性論文。

              文章開頭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師道: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標準(以誰為師)。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作為立論的出發點與依據。從“解惑”(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出發,推論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無惑,惑則必從師的道理;從“傳道”出發,推論從師即是學道,因此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一段,層層頂接,邏輯嚴密,概括精煉,一氣呵成,在全文中是一個綱領。這一段的“立”,是為了下文的“破”。一開頭鄭重揭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勢如風雨驟至,先聲奪人。接著,就分三層從不同的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先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指出圣與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從師而學;再以士大夫對待自己的孩子跟對待自己在從師而學問題上的相反態度作對比,指出這是“小學而大遺”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恥于相師作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們所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作者分別用“愚”、“惑”、“可怪”來揭示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風氣的不正常。由于對比的鮮明突出,作者的這種貶抑之辭便顯得恰如其分,具有說服力。

              在批判的基礎上,文章又轉而從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孔子的言論和實踐,說明師弟關系是相對的,凡是在道與業方面勝過自己或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為師。這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的進一步論證,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于師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現象進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繼承久已不傳的“師道”,樂于從師而學。因此這個結尾不妨說是借表彰“行古道”來進一步批判拋棄師道的今之眾人。“古道”與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正遙相呼應。

              在作者的論說文中,《師說》是屬于文從字順、平易暢達一類的,與《原道》一類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顯然有別。但在平易暢達中仍貫注著一種氣勢。這種氣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和嚴密的邏輯所形成的奪人氣勢。作者對自己的理論主張高度自信,對事理又有透徹的分析,因而在論述中不但步驟嚴密,一氣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關鍵處用極概括而準確的語言將思想的精粹鮮明地表達出來,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給讀者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頂接,論述從師學道的基礎上,結尾處就勢作一總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圣人無常師”一段,于舉孔子言行為例之后,隨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從“無常師”的現象一下子引出這樣透辟深刻的見解,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其次是硬轉直接,不作任何過渡,形成一種陡直峭絕的文勢。開篇直書“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已見出奇;中間批判不良風氣三小段,各以“嗟乎”、“愛其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發端,段與段問,沒有任何承轉過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這種轉接發端,最為韓愈所長,讀來自覺具有一種雄直峭兀之勢。

              此外,散體中參入對偶與排比句式,使奇偶駢散結合,也有助于加強文章的氣勢。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后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師說》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教學反思

              在教學《師說》一文時,我的導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為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我國于1985年正式確立教師節,以此引導社會各界人士表達對教師的感謝與尊重,相信同學們從小學到高中一定積累了不少贊美老師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就來夸一夸我們的老師吧!

              表達對老師的贊美之情,教師進行概括和評價。繼而介紹《師說》的創作背景,由唐朝的教師地位,恥學于師的求學態度,從而引出課文。

              學生在導入部分建立起了學習自信,對于唐朝“師道不復”的社會背景引起了濃厚的探究欲望。接著“這個時候有個文壇風云人物挺身而出發出了恢復師道的怒吼!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他呢?”學生介紹完后我通過課件進行了補充。在朗誦環節我先讓學生自讀,然后出示課件進行正音及長句斷句指導,接著讓學生齊讀,最后再進行教師范讀讓學生聽讀后自行斷句。課堂開始到這一環節都十分的輕松順利。

              關鍵在于翻譯環節耗時太多。因為安排了提前預習,所以我放手讓學生四人一組去翻譯全文,翻譯中不理解的詞和句組內探討解決,解決不了的圈點標注,留到全班答疑,其他學生也無法正確解答的我再來進行解答。在學生翻譯到重點時我對重點虛實詞及特殊句式進行強調,提醒學生批注。翻譯環節進行完之后就下課了,其他的教學環節沒能完成。.我思考了一下,認為翻譯環節可以進行以下調整:

              首先課文的翻譯難點在一二段,最困難的是第二段的翻譯,我利用課件給出第二段翻譯中的重難點字詞,再讓學生去翻譯可能會好一點。解釋第三第四段可以放手讓學生去翻譯。另外就是學生基礎太差我應該讓學生分段翻譯,這樣時間也好嚴格把控。更加高效的完成翻譯,用節余的時間完成接下來的教學環節。

              《師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他關于教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他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他、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他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他在文中闡述了教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教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他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教師點撥指正。

              《師說》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于考綱

              據《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于學情

              高一(9)、(10)兩班均為實驗班,語文基礎較扎實。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注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

              ③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教法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注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教師配樂示范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范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著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說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對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系

              四段:寫作緣由